新闻学
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
所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学科专业代码:050301
所在单位: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罗朋教授
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
学科专业简介
迷水商城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规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新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扎实的新闻学理论功底与熟练的新闻实践技能,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与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新闻学专业起源于陕北公学时期的新闻课程和此后由陕北公学等八校合并的延安大学新闻班。1946年9月,具有“教师加报人”特殊经历的李敷仁被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为延安大学第四任校长,并在上任之初便决定在延安大学设立新闻专业。1947年1月,延安大学新闻班正式开课,首任班主任是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1949年6月,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南迁西安办学。为培养新中国建设所需各类干部、青年知识分子和改造旧职留用人员,学校课程有所调整,新闻专业一度停办。至1959年,西北政法学院继承了原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新闻专业的衣钵,获批西北地区最早新闻专业。20世纪60年代,西北政法学院同中国人民大学及复旦大学成为全国仅有的3所继续培养新闻学专业人才的院校。1964年因国家高等教育调整停办,1999年复办。2004年获批新闻学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依托学校法学教育的优势资源,新闻学学科建设强调法学与新闻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法新结合”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新闻学下设新闻史研究、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实务研究、法治新闻与传媒法研究等学科方向。(一)新闻史研究:分为中国新闻史和世界新闻史,主要研究新闻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新闻事业演进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著名的新闻媒体与新闻人研究,新闻思想演进嬗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等。旨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建立人类社会新闻发展的历史框架,掌握新闻史一般研究方法,以期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和新闻观的指导下,辩证和历史地理解新闻业在不同制度、文化、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形成独立的判断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二)新闻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新闻活动的本质特征、新闻活动涉及的各种关系、新闻活动的社会功能与特点及其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等。(三)新闻实务研究:主要研究新闻实务活动的基本原理、规律与具体实践,涉及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音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实务技能、方法等。(四)法治新闻与传媒法研究:主要研究新闻业务活动与法学的交叉领域,涉及传媒侵权实务、传媒产业法律问题实务、传媒领域版权实务、传媒行业自律与他律等。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传媒政策与法律的理论基础,满足我国当前媒体变革过程中面临的法律与政策问题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新闻学专业夯实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家级、省市级媒体联合建立了2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与相关媒体合作联合制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搭建校园媒体平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已有毕业生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社、西安电视台、西部网等中央、省市级媒体单位的业务骨干,并在许多重大报道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迷水商城迷水商城
指导教师
孙江,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陕西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新闻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单位负责人;兼任陕西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新闻传播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为传媒法与法治新闻、新闻业务和舆情应对研究等。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等;编辑出版教材、著作和学术辑刊10余部;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法学》《现代传播》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予以观点摘编或全文转载。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8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和“陕西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
柯泽,二级教授,学术带头人;新闻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问学者。西北政法大学首届长安学者,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学术著作《理性与传媒发展》获第教育部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99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省级电视台从事了十二年新闻采编工作,先后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2003年考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以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研究。先后在《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浙江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东南学术》、《江汉论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20余篇论文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新闻与传播》、《影视艺术》以及《中国新闻年鉴》等刊物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基金课题1项,并已顺利结项。出版学术著作《理性与传媒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新》《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并出版译著《传播策划:综合路径》。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及业务、广播电视新闻与艺术、社会心理学、艺术理论等。
罗朋,教授,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院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建设负责人。荣获“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高校巾帼建功标兵”“西北政法大学师德先进”“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兼任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学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视听节目审查专家等。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影视文化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曾在西安电视台兼职担任栏目主编等,具有较丰富电视节目创作实践经验,编导的节目多次获得西安市优秀电视节目奖项。出版《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以<现代>杂志为例》《影视艺术通识》《舆论监督研究》《大众传播的法律制度》等专著,参与主编《大学语文》《广播电视概论》等教材。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转载2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曾荣获陕西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西北政法大学2006-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
孙晓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理论、传媒法。主持及参与省部级项目2项;多篇论文获得中国新闻法治峰会优秀论文奖;参与完成的多项教改课题获得省级或校级奖励。在《宁夏社会科学》《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界》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代表作有《记者权益侵害的现状及保护策略》《重大突发事件依法报道新闻机制探析》《反腐数据新闻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等。
符万年,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法治新闻系主任、法治新闻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党报理论与业务、网络舆情、传媒法等。曾在《新疆经济报》《西部建设报》及新疆经济电视台新闻部等新闻媒体从事9年编辑、策划、评议等工作,在陕西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挂职1年,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在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访学半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及其它国家及省级、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刘丽华,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学、文化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等。长期从事文学、影视、传播类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项、西安社科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角色与心事——元明杂剧文人形象与剧作家心态变迁研究》《人格互动与微博传播》《元杂剧中的预言及其叙事功能》《网络自制综艺节目规范化发展道路探析》等。
迷水商城
孙海荣,副教授,知识产权管理博士、法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管理、数字经济与新媒体、产业战略创新、网络经济与版权管理等领域。兼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校专委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员、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科技论坛》《科学管理研究》《理论月刊》《科技管理研究》《学术论坛》《中国编辑》《重庆社会科学》等CSSCI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8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
吕强,副教授,博士,入选西北政法大学“长安青年学术骨干”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史、报刊史、西北媒介史和防疫宣传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在《当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新闻界》《近代中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202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狄蕊红,讲师,历史学博士,文化传播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史、新闻学。曾任媒体记者十余年,中国宗教学会会员,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裴休著述及其佛教思想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秦岭历史文化的全媒体传播》,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迷水商城
宣海林,法学博士,副编审(出版专业副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法治新闻与媒体法治。在《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等期刊发表新闻出版、法学、经济学等各类论文100余篇,出版《法治新闻报道》等著作四部。
传播学
所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学科专业代码:050302
迷水商城所在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王立平 教授
学科专业简介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其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的总称。传播学关注人类所使用的各种传递信息手段,关注信息交流传递对人类社会关系层面产生的影响,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共享的行为机制及其运行规律。传播学是隶属于社会科学门类并有独立建制的学科。传播学跨学科特色鲜明,研究范围广阔,按传播广度、学科内部层次、学科交叉、学缘关系等标准可划分为多个学科研究领域。本专业包括三个研究方向:(一)新媒体传播和出版方向:新媒体方向主要研究新媒体传播、传统媒体融合与转型、互联网治理。出版方向主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实务、出版史。(二)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方向:主要研究传媒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播实践,关注电视、电影、报刊、网络、手机等平台传媒文化现象。(三)传播理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生产者、用户、传播效果、传播体制、危机传播管理等。传播学专业共有十一位导师,目前承担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项目,出版专(译)著多部,多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传播人才。
指导教师
王立平,三级教授、编审,曾在出版机构任职多年,主要从事国外出版史及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一项,在研一项),出版《公益出版研究》及多种译著。
李清霞,教授,文学博士(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大众文化传播和影视文化传播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7项。荣获“陕西省第九次、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度、2015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四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最佳审美奖”等奖项;曾荣获“西北政法大学2010年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代表作有:学术专著《沉溺与超越》、《陈忠实的人与文》;非虚构作品《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多彩照金》《梁衡访谈录》等。
陈琦,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辑专业学士、西北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博士,美国天普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视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法治传媒分会副会长。陕西高级人民法院宣传教育理论指导专家、中央电视台少儿主持人风采大赛指导教师、西安市雁塔区检察院语言传播指导专家。曾在重庆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从事传媒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一线视听媒体实践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媒介与社会等。先后在《当代传播》《现代传播》《新闻爱好者》等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以及《教育学刊》等教育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两部。电视节目分析类的论文曾多次被《电视文摘》全文转载;论文观点被《中国新闻年鉴》观点摘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持省级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市级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横向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曾被共青团西安市团市委授予“西安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曾文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理事等职。曾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张岂之先生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研究方向为:应用文写作、公文传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先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教材《政务信息写作》1部,在《西北大学学报》《西北民族研究》《西域研究》等发表中文核心或CSSCI论文十余篇,其他各类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以及其他各类课题30余项。个人专著曾获得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党校系统、陕西省委党校教学竞赛一等奖。
师亚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文化、法制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在《中国出版》《理论导刊》《宁夏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以第一参与人身份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共三项,另参与两项校级教改项目。代表作有:《试论涉案报道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浅析地图编制出版的乱象与规制》《涉案报道的误区及原因探析》。
杨芬霞,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韩愈研究学会会员。2006年6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出版、古代文化及跨文化传播研究。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及省部级研究项目。代表作有:《论皎然对李白诗歌的接受》(《中国李白研究2014》,黄山书社2014年)、《跨文化沟通心理视域下诗僧广宣形象建构辨析》(《法治新闻评论2014》,人民出版社2014年)、《浅谈日本汉诗中的咏花情结》(《唐都学刊》2013年第2期)。
李晓梅,360水滴摄像头偷拍ID购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社会;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主持完成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多篇。专著:《不同的声音:网络虚拟空间中国女性的情感话题传播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17年);译著:《政治修辞:西方宣传话语的哲学批判》(格致出版社,2021年)。
胡凯,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视听传播。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两项,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在研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1项。在《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科学版)、《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电视研究》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其中独著《中国电影在中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合著《中国新闻文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获第七届陕西省文艺评论奖(2020年),西安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2022年)。
方立锋,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研究生导师。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社科基金及横向课题13项,在《人文杂志》《西北大学学报》《山东社会科学》及《陕西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一部,获得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网络文化伦理等。
谢沁露,副教授,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课程思政教学骨干”,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据新闻专委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社会学、媒介文化与传播、媒介地理与空间研究。近年在《现代传播》《新闻与写作》《中国社会科学报》《传媒》《新闻知识》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参与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项目等。主持并参与多个横向项目及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论文成果曾两次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曾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网络政治传播
迷水商城
所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学科专业代码:0503Z2
所在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张爱军教授
学科专业简介
网络政治传播是一门交叉性新生学科,属于开创性的边缘和前沿学科,是政治传播和网络传播两个领域交叉结合的产物。网络政治传播专业是校院优质学术资源的充分整合,体现我院多年来致力于锻造“政”“法”和新闻传播融合的学科特色,2019年我院全国首个网络政治传播研究中心成立后,围绕新闻传播学与政治、法学的结合部构筑核心研究领域,注重前沿学科、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研究,特别加强对网络政治传播及其规律的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依托西北政法大学相关学科优势资源,网络政治传播学科理论深厚,培养模式特色鲜明,顺应网络媒介技术的前沿方向和发展趋势,并将网络政治传播学科的建设方向与社会实践应用紧密结合,面向时代要求,旨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对网络政治传播复合型人才。本学科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科学的网络政治传播研究团队。科研方向明确,研究团队涵盖政治学、新闻学、传播学、法学等特色研究方向,具有较开阔理论视野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团队在年龄、学科、专业方向等方面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性。学科首席专家前期积淀丰厚,成果显著,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网络政治传播专业目前有一位二级教授、两位副教授,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出版专(译)著多部,多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指导教师
迷水商城
张爱军,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1985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班,199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87-2016在辽宁师范大学工作。2001年破格评为教授,2010年评为辽宁省三级教授,2013年评为辽宁师范大学二级教授,2016年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18年入选陕西省“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2018年被评为陕西省二级教授,2017年评为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学者。2017年评为西北政法大学文化安全方向博士生导师。2017年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网络政治重点研究基地首席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8BZZ017,2018年立项)、微博政治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3BZZ070,该项目2018年已结项)。出版著作16余部。代表性著作有《权力制约的多维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青年研究》《探索与争鸣》《学习与探索》《天津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学术界》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申玲玲,教授,博士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新媒体方向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际新闻界》《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新闻与写作》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主要为适应社会对新闻、宣传、传播、策划、公共关系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专门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新闻与传播理论基础与熟练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技能,能适应现代传媒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现代传媒人才。
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以及政府、企业、学校、公司等有关部分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更倾向于新闻传播相关实务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硕士教育依托学校法学优势资源,以法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课程设置分为新闻与传播基础理论、新闻与传播业务、新媒体、新闻传播类法学课程等模块,要求学生在具备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理论、新闻与传播实践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素养与法治思维。
在培养方式上专业硕士培养实行“三导师制”,即一位新闻与传播理论导师担任责任导师,一名新闻传媒实务和一名法学导师担任兼职导师,力求人才培养过程能够与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并在法制新闻、广播电视传播、新媒体以及文化产业等专业方向,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专业拓展空间与职业方向。
迷水商城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院将与各类新闻媒体建立广泛联系,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打造和经营一批栏目和版面,将学生放在一线新闻作品生产线上,通过规范化的新闻产品生产、制作和传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1、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与知识。2、具有较扎实的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基础,熟练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践技能,特别是新闻信息采集、加工、新媒体制作与传播等技能。3、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操守。4、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素质与发展潜能。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就业方向主要为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影视传媒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能够从事较高层次的新闻业务、宣传策划和管理等工作。
迷水商城
詹海宝,传播学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吾守尔·斯拉木,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大数据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协会数据新闻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西安教育技术与网络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传播、舆情与社会治理、AIGC数字艺术创作、太空文化与宇宙传播。主持厅局级课题以上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SSCI/CSSCI论文多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目录索引2篇,出版专著1部。曾荣获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本科生导师。
赵哲超,博士,德国DCKD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数字媒体艺术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理论及应用研究。在《新闻写作》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研究专项合作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实践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展获进京作品推荐,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荣获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海报设计大赛银奖等多个国内外设计奖,受邀参加德国“PLF”德中艺术与设计主题联展等多个国内外展览。参与完成敦煌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等多个文化机构多项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应用项目。
杨晓,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副主任,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中心艺术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美学、影视音乐、文化传播等。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及《新闻爱好者》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项,参编撰写教材1部。社会兼职方面,多次参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政策、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健康成长问题等政府相关机构的重大项目评估工作。
郭梅,陕西师范大学文艺与文化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标兵”,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兼任陕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电影行业对外交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史、影视文化研究、传媒法。在《中国文艺评论》《电影评介》以及光明网等核心期刊及媒体发表多篇论文及评论文章;出版专著1部。主持完成西安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影视艺术型塑大学生文化价值机制研究”;主持、参与多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曾获“西北政法大学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西北政法大学微课教学大赛二等奖,西北政法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崔保峰,工程师,德国DCKD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访问学者,兼任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延安融媒体中心高级顾问。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文化传播、文化安全。参与省、市科研项目4项,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项,主持横向课题4项。出版音像著作1部,以第一作者在《新媒体与社会》《传媒》《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民主与法制时报》等核心期刊及中央级报纸中发表论文10余篇。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指导学生在各类省、市级影视作品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7项。
柴文耕,博士,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工程师,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知库云法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舆情分析、新媒体艺术与创作领域,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课题;著有学术著作《数字影视制作与影视剪辑艺术研究》。撰写的舆情报告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陕西省委政法委员会、陕西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个部门的采纳。
姚倩,工程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研究方向为媒介技术传播,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1项、主持西安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西安市社科基金课题及其他厅局级课题多项,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国家民委课题多项,主持参与多项校级教改课题。参与编纂多部教材。以第一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2022年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